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低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6.7%的增速,两年来首次出现这一现象。专家指出,季节性因素是一季度居民收入“跑输”GDP的主要原因,应该看到,虽然居民收入增速略低于GDP增速,但6.5%这一增速的“含金量”仍然很高,考虑到我国经济的巨大潜力以及居民增收保障的不断加强,未来居民收入还会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两年来首度出现“反转”
从2013年起,国家统计局开展了城乡一体化住户收支与生活状况调查,并于2014年第一季度开始公布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2年以来,扣除价格因素后,居民收入实际增速一直快于GDP增速。
然而,今年第一季度,这一局面未能得以继续维持。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19元,同比名义增长8.7%,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6.5%,低于同期GDP同比6.7%的增速。
“居民收入增速虽略低于GDP增速,但我们并不用为此而担心。就增速本身而言,6.5%并不低,中国的收入增长仍然是全球最高的,回顾上世纪40年代以来各发达经济体的居民收入增长,很少有国家能达到6%以上的。”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白景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白景明进一步指出,从数量上来看,经过这么多年的高速增长,我国的居民收入“蛋糕”正越做越大,收入基数已经不小,6.5%带来的增量非常可观;此外,对照“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按目前的增速来算,我们完全可以实现这一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一季度居民收入仍不乏亮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根据统计局数据,一季度,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59,比上年同期缩小0.02。中央党校研究生院院长赵振华日前撰文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2009年达到3.33倍的历史最高位之后,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目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已越过“倒U”曲线顶点并进入右侧,未来将呈现继续下降的趋势。
季节差异是主要原因
居民收入增速的小幅波动属于正常现象。相关人士指出,理论上来说,GDP与居民收入增长不一定完全一致,由于经济增量并非完全转移到居民收入中,有一些会转移到国民经济的其他部分,居民收入因此会偶有波动,但这种波动只是暂时的。
季节因素是主要的现实原因。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表示,一季度有元旦、春节两个假期,企业的生产经营强度弱于其他几个季度,生产不足,收入也就很难增加;另外,这期间人们的消费大量来自此前的储备物资,也就是库存,而库存部分的劳动收入已在此前支取;总的来说,由于工资收入季节性差异较大,所以对比收入与经济增长指标还是按年度数据更为客观一些。
“还应看到的是,当前,我国经济处于结构调整期,包括产业、居民就业在内的众多环节都面临着调整,在这一过程中,部分群体的工资、财产收入可能会受到影响而有所降低。”白景明说,此外,国民经济中的投资、工业增加值等增速有所放缓,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民收入的增加。
民生指标会持续向好
事实上,一季度,包括居民收入在内的民生指标表现十分“给力”。就业方面,人社部数据显示,一季度,城镇新增就业31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31.8%;收入方面,居民收入实际增长6.5%,增速仍然很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不断缩小;物价方面,CPI温和上涨,根据统计局数据,一季度CPI同比上涨2.1%。
“一季度民生领域的相关指标交出了不错的‘答卷’,民生向好发展的态势十分明显,而受益于我国旺盛的内需、结构调整的新动能以及政策的红利,这种态势会在未来得到进一步延续。”白景明表示,与此同时,居民收入仍然会保持不错的增速,一方面,当前中国劳动力成本在不断上升,反映到收入上就是工资的上涨;另一方面,我国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在持续增加,居民投资收益也在提高;因此,居民收入增长是有支撑、有保障的。
政府也一直在努力提高居民收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阶段性降低企业社保缴费费率和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为市场主体减负、增加职工现金收入。
“当前国家在大力推动企业减负,而这实际上也是在为居民增收,减负之后的企业无论是选择提高职工工资还是加大投资,都会直接或间接地让职工受益。为了进一步增加居民收入,还必须狠抓政策落实,并加强结构调整过程中的配套政策对接,如去产能过程中保证职工转岗、再就业等。”白景明说。
此外,南京大学教授刘志彪表示,居民收入增长应该建立在劳动生产率提升的基础上。在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的支撑下,我国经济将逐步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劳动生产率也会大幅提高,这将使收入分配拥有更大的回旋余地。(记者 邱海峰)